从中外比较角度看“磨课”


来源:【天津大学家教网】 日期:2020/11/20

 

从中外比较角度看“磨课”

 

国外同行大多没听说过“天津家教网磨课”这个词,他们经常对我国中小学常见的“磨课”活动感到惊诧。

 

可以说,优质课赛课之前的“磨课”活动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。通常参赛教师会现场执教一个从未教过的班级,我国具有“集体主义”的传统文天津家教网化底蕴,有利于建立这类兼具批判性与合作性的专业共同体。常见的优质课竞赛前的“磨课”活动即是专业共同体运作的典型形式。

 
笔者曾以为,“赛课”与“磨课”活动赋予了教学某种表演性质,且将“课”作为独立于学生和课堂互动的事物,似乎不是一种有助教师专业发展的好途径。
 
但深入到小学科学教育第一线,却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这么认为,他们觉得在“磨课”的过程中大有收获。

 

上一堂精心准备的课。

 
而此课通常并非参赛教师个人“作品”,而是由教师群体合作“打磨”而成,融入了该群体对相关学科教学的集体智慧。
 

这种课一般都要换班试讲多次,而同教研组的听课教师会提出改进建议,参赛教师反复修改设计以利再战。天津家教网

 
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,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,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: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;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。
 
在社会组织方面,则需要建立并发展能以既有批判性、又有合作性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活动的专业共同体。相关研究表明,在强调个人主义、隐私权和自治的欧美国家,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相当困难。
 
欧美国家教师之间一般不质疑他人的教学实践,观点有分歧时一般不会公开地表达。
 

从“磨课”课例看教师收益
 
以某小学科学课“宇宙”单元的一课的“磨课”为例,相关教师认为有如下收益:
 
其一,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。首次试讲,参赛教师将教室四面墙上贴上与实际方向一致的东西南北标识,太阳标识贴在东面。
 
同时让部分学生手拉手、面朝外围成小圈模拟地球转动。一个学生在模拟地球自转时问:“是由南还是由北向东转呢?”教师怔住了。
 
课后,听课教师举起地球仪进行比较,指出地球运动不是平面上的,如果要贴方向标识的话,“北”要贴在天花板上!参赛人恍然大悟。
 
还有,当部分学生模拟地球运动时,后面的学生视线受阻,互动的积极性受挫。一些教师建议,模拟的学生改坐在地板上,后面的学生或许就可以一下子活跃起来了。
 
其二,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。第二次试讲时,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两个城市哪一个先迎来黎明。
 
一个学生说:“我觉得每一个应该都是先迎来吧,因为每转到一边的时候,另外一边就不是太阳了,而另外的一边又变成太阳了,意思说它又先成为了第一个。
 
它又转了一圈以后,反方向的那个又迎来了,但是最开始也是第一次,这也是第一次,感觉每一个应该都是最先迎来黎明。
 
授课教师觉得这个学生的表述比较模糊,未做反应。而教过小学科学课的校长却说这个学生的发言“是这节课里最精彩的部分”,“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,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。
 
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,认识到了周而复始,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,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,这边再到了白天,那边又是晚上,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?
 
从中外比较角度看“磨课”
 
国外同行大多没听说过“磨课”这个词,他们经常对我国中小学常见的“磨课”活动感到惊诧。
 
可以说,优质课赛课之前的“磨课”活动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。通常参赛教师会现场执教一个从未教过的班级,上一堂精心准备的课。
 
而此课通常并非参赛教师个人“作品”,而是由教师群体合作“打磨”而成,融入了该群体对相关学科教学的集体智慧。
 
这种课一般都要换班试讲多次,而同教研组的听课教师会提出改进建议,参赛教师反复修改设计以利再战。
 
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,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,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: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;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。
 
在社会组织方面,则需要建立并发展能以既有批判性、又有合作性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活动的专业共同体。相关研究表明,在强调个人主义、隐私权和自治的欧美国家,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相当困难。
 
欧美国家教师之间一般不质疑他人的教学实践,观点有分歧时一般不会公开地表达。
 
而我国具有“集体主义”的传统文化底蕴,有利于建立这类兼具批判性与合作性的专业共同体。常见的优质课竞赛前的“磨课”活动即是专业共同体运作的典型形式。
 
笔者曾以为,“赛课”与“磨课”活动赋予了教学某种表演性质,且将“课”作为独立于学生和课堂互动的事物,似乎不是一种有助教师专业发展的好途径。
 
但深入到小学科学教育第一线,却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这么认为,他们觉得在“磨课”的过程中大有收获。
 
从“磨课”课例看教师收益
 
以某小学科学课“宇宙”单元的一课的“磨课”为例,相关教师认为有如下收益:
 
其一,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。首次试讲,参赛教师将教室四面墙上贴上与实际方向一致的东西南北标识,太阳标识贴在东面。
 
同时让部分学生手拉手、面朝外围成小圈模拟地球转动。一个学生在模拟地球自转时问:“是由南还是由北向东转呢?”教师怔住了。
 
课后,听课教师举起地球仪进行比较,指出地球运动不是平面上的,如果要贴方向标识的话,“北”要贴在天花板上!参赛人恍然大悟。
 
还有,当部分学生模拟地球运动时,后面的学生视线受阻,互动的积极性受挫。一些教师建议,模拟的学生改坐在地板上,后面的学生或许就可以一下子活跃起来了。
 
其二,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。第二次试讲时,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两个城市哪一个先迎来黎明。
 
一个学生说:“我觉得每一个应该都是先迎来吧,因为每转到一边的时候,另外一边就不是太阳了,而另外的一边又变成太阳了,意思说它又先成为了第一个。
 
它又转了一圈以后,反方向的那个又迎来了,但是最开始也是第一次,这也是第一次,感觉每一个应该都是最先迎来黎明。
 
授课教师觉得这个学生的表述比较模糊,未做反应。而教过小学科学课的校长却说这个学生的发言“是这节课里最精彩的部分”,“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,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。
 
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,认识到了周而复始,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,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,这边再到了白天,那边又是晚上,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?